回眸653
昌吉在新疆发展中的重要性犹如天山北麓的基石,深刻影响着全疆乃至国家战略的实施。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,昌吉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9.23亿元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、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指标位居全疆第一,其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成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标杆。这里头顶风光、脚踩黑金,拥有全国最大的整装煤田准东煤田,煤炭产量占全疆近一半,同时新能源装机总规模达1428万千瓦,在建规模3776万千瓦,“疆电外送”量占全疆一半,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。电解铝产能占全疆53%、全国7.1%,多晶硅产能占全疆43.6%,这些战略性产业不仅塑造了新疆工业的脊梁,更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。
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,昌吉是中欧班列的必经之地,其交通网络如同血脉般贯通内外。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1.35万公里,率先实现“县县通高速”,乌准铁路、将淖铁路等大动脉连接起中亚市场,准东三条省道改扩建和五彩湾通用机场建设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。这种区位优势使其成为新疆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关键枢纽,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.7%,九安汽车城在境外设立展销中心,推动新疆制造走向世界。
在农业领域,昌吉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、商品棉和制种基地,粮食产量占全疆8%,制种面积突破100万亩,年供种能力超30万吨,为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贡献卓著。其加工番茄产量占全疆20%、全国16%,葡萄酒产能占全疆70%,天山北麓的葡萄美酒与法国波尔多同处黄金纬度,中信国安、张裕等40家企业在此集聚,形成年产值超25亿元的产业链。这种农业现代化模式不仅带动近5000名农牧民每亩增收800元,更成为新疆乡村振兴的典范。
文化旅游方面,昌吉以“双世遗”(天山天池世界自然遗产、北庭故城世界文化遗产)为核心,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,2024年接待游客5137万人次,旅游收入357.9亿元,“环游天山·千里黄金线”等精品线路吸引全球目光。新疆大剧院《千回西域》演出203场次,北庭故城成为国家级研学基地,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景观与车师古道等历史遗迹交相辉映,形成“自然+人文”的独特魅力。这种文旅融合不仅提升了新疆的文化软实力,更让昌吉成为“入疆旅游第一站”的首选目的地。
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,让昌吉成为新疆深化改革的试验田。入选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示范项目获得5亿元中央财政支持,推动医疗资源下沉;准东和“一市两区”纳入新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,国家农业生物安全中心西北中心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落地,24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,5项填补国内空白。这种创新生态正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特变电工智能工厂、丝路通汇智慧物流等项目荣获国家级奖项,新质生产力成为发展新动能。
从战略全局看,昌吉的发展不仅是新疆经济腾飞的缩影,更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“旅游兴疆”战略的生动实践。其能源基地、交通枢纽、农业硅谷、文旅高地的多重定位,使其成为连接中亚的门户、支撑全疆的脊梁。正如当地老人们所言:“昌吉的每一粒煤炭、每一颗葡萄、每一缕阳光,都在编织着新疆发展的锦绣篇章。”这种从资源禀赋到产业优势的跨越,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的蜕变,正让昌吉在新时代的浪潮中,成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与典范。


